(2016年12月修订)
课程是构成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单元,是本科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以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改革为重点,主要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MOOC(SPOC)、研讨式课程和新生研讨课五种课程建设形式,以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教育平台课程三大类为主,利用三年时间系统推进课程建设和改革工作。
一、课程建设思路
以课堂教学实际应用为课程建设驱动,以提高主干课程建设水平为核心,系统推进课程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团队、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四位一体”式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突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批优质课程资源和教学团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建立课程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水平。
二、课程建设目标
1.深化原精品课程建设与改造,推进精品开放课程资源的教学应用。
2.每个专业至少建设2门以上学科专业基础平台主干课程或专业教育平台主干课程。
3.加强通识教育平台主干课程建设。
4.鼓励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重点专业、卓越班和铁人班对其专业课程进行广泛建设。
5.鼓励条件成熟的课程进行MOOC(SPOC)建设。
三、课程建设形式
1.精品资源共享课
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课程资源完整、系统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要求,为学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课程建设按照《东北石油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执行。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主要要求:
(1)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须持续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及时反映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科技发展成果,课程质量高,教学效果好,得到广大教师和专家的好评,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
(2)根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完成以教师为服务对象到以高校学生与教师为服务对象并兼顾社会学习者的转变。
(3)所有授课录像必须全程上网。
(4)课程建设机制科学合理,保证课程使用和可持续建设与更新。
2.精品视频公开课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课程建设参照《东北石油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和《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2013年版)》执行。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主要要求:
(1)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以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目标。课程建设重点为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学术讲座和公共基础课,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类、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热点类课程的建设。
(2)主讲教师应为学校正式聘用教师,并长期从事该门课程相关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学术造诣。教师须严格遵守法律和学术规范,注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善于与学生互动,充分展现个人的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保证视频课堂的教学效果。
(3)课程应突出我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能够充分展现我校的教学特色和教学成果。课程须同时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选题适当,内容完整,分专题呈现,凝聚精华,引人入胜。每门课程5—8讲,每讲时长30—50分钟。
(4)课程建设机制科学合理,保证课程使用和可持续建设与更新。
3.MOOC(SPOC)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它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由一个教学团队在网上开设课程,并按照教学要求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MOOC突破了传统课堂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充分运用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基础上,运用信息化手段把传统课堂与在线课程有机融合,它对课程建设基础、师资水平、网络技术水平和平台服务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
目前,Udacity、Coursera和edX是国际上广受关注的三大MOOC平台。我国高校MOOC建设大致可分为三种方式:一是通过国外已有平台推出课程;二是学校自主开展MOOC平台建设,如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好大学在线;三是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如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SPOC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从模式上说是MOOC的一个分支。
MOOC(SPOC)的主要要求:
(1)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教育课程为主要建设对象,建议有基础、有能力、条件成熟的课程申报。
(2)课程建设参照已有的MOOC(SPOC)进行建设。
(3)课程负责人要保证在线教学和在线管理,要运用MOOC(SPOC)教学的理念,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来建设课程。
(4)课程建设机制科学合理,保证课程使用和可持续建设与更新。
4.研讨式课程
研讨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研讨式课程的主要要求:
(1)课程定位。研讨式课程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课或几堂课,而是贯穿一门课程的始终,强调以学生自主型、主动型学习为主。
(2)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设计合理,能够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规律;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开展相关实习、社会调查及其他实践活动;注重以科研促教学,并以科研成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其中科研成果和前沿性知识点教学内容不少于4学时。
(3)选题要求。教师要收集足够的资料,变原来组织教学为讨论讲解,在学习过程中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搜索、选择、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有探讨的价值,引导学生利用资料,表达自己看法。
(4)教学方式。它包括阅读自讲式、讨论式、启发式、专题式、课题制式、案例和讲授式等多种具体教学方式,注重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还要参与多方面研讨,使研讨式教学有广度又有深度。
本次研讨式课程建设考虑到课程类别等差异,研讨式课程建设主要包括2个方向:一是从课程整体设计上进行系统建设,建议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二是在大部分教学内容上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授课,所有年级均适合开设。
5.新生研讨课
新生研讨课是解决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主要渠道。新生研讨课面向全体大一新生,原则上应在第一学期开设,课堂容量原则上不超过2个班。新生研讨课要求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为学生释疑解惑,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师生的直接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式。
新生研讨课的主要要求:
(1)课程定位。新生研讨课不同于一般的新生入学教育,也不同于一门学术性课程,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是一种混合型的研讨课,但更偏向于解决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学术性、学习性适应等问题,有别于辅导员工作体系。
(2)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应以学术修养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善于与学生沟通的教授为主,并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
(3)教学内容。根据课程定位和专业特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活适应指导(大学精神和大学自主学习认知等)、研究型学习适应指导(自主学习等各种能力培养)、学科专业知识入门等几个方面。
(4)组织形式。教师可通过课堂讲授、专题研讨、座谈互动、参观考察等多种教学形式,积极开展师生间、学生间的研讨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总学时8学时以内,单次课程时间为1.5—2小时。
(5)考核方式。鼓励采用灵活多样的综合性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过程的考核。
四、课程建设内容
1.教学团队
课程有相对完备的教学梯队和明确的课程主持人;教学团队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团队应吸纳教育技术人员和具有“双师型”教学背景的人员;课程负责人具有良好师德,学术造诣深厚,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教学成果显著;鼓励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国外高校等联合建设课程,注重课程的国际化水平;建立课程教学团队可持续培育机制,加强青年教师、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
2.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团队要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系统性地确定课程核心知识和技能模块,应涵盖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同时,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在教学大纲中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
3.教学资源
参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标准,课程教学团队要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合理制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计划,分步骤、分阶段进行教学资源建设;注意做好教学资源的应用和更新工作,逐步系统地完善课程资源;改良配套教材、教学大纲、教案讲稿、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教学录像、案例库、试题库、讲座库、文献资料、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等教学资源。
4.教学方法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资源,加强网络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基于案例的讨论式等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鼓励条件成熟的课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5.考核方式
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注重学生学习效果考核,注重考核方式的多样化、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例如,笔试、口试、论文、大作业、专题研讨、调研报告、作品设计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查方式。
五、课程建设范围
1.通识教育平台课程
通识教育平台课程是传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课程。它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通用性和长效性的作用。通识教育课程定位与专业课程不同,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和素质提升。课程负责人和教学团队要明确通识教育课程定位,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勇于实践,并参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标准做好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
2.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按学科门类或专业类设置的培养学生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它与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一起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奠定宽厚的基础。建议相关学院从学科专业门类的角度出发,本着构建课程群、拓宽专业基础、形成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的思想,加强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建设。
3.专业教育平台课程
专业教育平台课程是建立在前两个平台之上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一个专业的标志性课程,体现了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课程特色鲜明。
4.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课程
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各种生产实习等。
六、课程建设管理
1.建设标准
学校制定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标准,其他课程参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标准进行建设,并根据课程特点进行补充和完善。
2.组织实施
课程建设以学院管理为主,学校指导为辅,实行项目化管理,注重课程的过程性管理。全部课程立项一次性遴选完成。学院应成立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单位课程建设规划和组织实施,对拟建课程进行调研和论证,明确每门课程的建设计划和具体阶段任务,将论证审核通过的课程向学校备案,进行立项建设。学校与课程负责人签订项目建设任务书,学校和学院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阶段检查方式对课程建设进行过程管理。
3.政策支持
完成验收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和MOOC(SPOC)团队成员,在职称评审中按相应级别教学成果奖对待,研讨式课程和新生研讨课团队成员在职称评审统计中按相应级别教学项目对待;团队成员在申报其他教学类项目或评奖时优先考虑;对于完成验收的课程,学校将给予额外的课程教学工作量奖励。
4.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课程建设专项经费,专款专用。课程建设专项经费统一划拨到学院,由各学院管理本单位的项目建设情况和经费使用等情况,建设经费分期支付。建议课程建设经费的20%主要用于精品课程平台建设或课程奖励等,其余经费各学院根据本单位课程建设具体情况、项目类别、级别和质量等确定每个具体项目建设经费。建议精品开放课程每门3万, MOOC(SPOC)每学时0.45万元,研讨式课程每门2万元,新生研讨课每门0.5万元。学院在其他教学类经费中,也要向课程建设经费倾斜。
5.考核评价
课程建设期内,学校和学院将组织专家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过程检查;建设期满后,组织课程验收。建设效果“优秀”的课程给予奖励,“不合格”课程要限期整改。对于不能按计划完成的项目或经费使用不当的项目,学校将停止该项目经费的使用,属于人为原因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课程建设工作进展及成效作为考核指标纳入学院考核中。
七、附则
本方案自修订之日起实行,原相关文件同时废止。本方案解释权归教务处。
附件1:课程建设评审否决性指标
附件2: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
附件3:精品视频公开课评审指标体系
附件4:MOOC/SPOC评审指标体系
附件5:研讨式课程评审指标体系
附件6:新生研讨课评审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