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通知公告 教研管理 正文

关于东北石油大学2025年校级教学成果奖(本科)暨推荐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的公示

来源:教务处时间:2025-11-07点击数: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5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本科、研究生)和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东北石油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定及奖励办法》等文件,学校组织了2025校级教学成果奖(本科)评选暨省级教学成果奖推荐工作,经过学院推荐、教务处组织专家评审,现将拟认定校级暨推荐省级教学成果奖本科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11711135个工作日

各单位或个人如对结果有异议,请于公示期内以书面的形式向教务处反映。凡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要在材料上加盖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需署名,以便核实和反馈。我们将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履行保密义务。

联系人:成老师、刘老师、老师

联系电话:6503690、6503998、6504285

邮箱:nepujyk@163.com

东北石油大学教务处

2025117

附件:2025年拟认定校级暨推荐省级教学成果奖本科名单

序号

推荐成果名称

第一完成人

成果完成单位

备注

1

回应行业 深化融合 强基赋能:提升石油石化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效的研究与实践

董宏丽

东北石油大学、大庆市人民政府、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推荐省级

2

三元融合、五维协同:油气勘探类专业产科教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孙雨

地球科学学院

推荐省级

3

地方行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三三”实践育人模式创新与示范

杨二龙

石油工程学院

推荐省级

4

“需求引领产教融合项目驱动”石油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聂春红

化学化工学院

推荐省级

5

铸铁之魂·行精于实:行业特色院校“一四三三”实践育人体系的擘画践行

丁宇奇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推荐省级

6

铁人引领·产教贯通·四阶赋能:高端油气装备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王素玲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推荐省级

7

价值引领 需求导向 四跨协同:能源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邵克勇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推荐省级

8

需求导向·五力牵引·四维驱动:特色化计算机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田枫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推荐省级

9

多专业协同培养能源行业“建-维-监-治”
全链条复合型人才探索与实践

李栋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推荐省级

10

新文科引领下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知”三维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王艳秋

经济管理学院

推荐省级

11

一核引领·双轮驱动·四径贯通:新工科电子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刘超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推荐省级

12

价值引领 艺工融合 文化赋能:行业特色大学“六元协同”美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林庆华

艺术学院

推荐省级

13

双碳驱动·三维协同:本科能源动力类“铸魂-融合-赋能”育人体系创构与实践

徐颖

新能源与材料学院

推荐省级

14

“四融通、双驱动、双育人”行业特色
环境类一流课程建设与实践

荆国林

秦皇岛分校

推荐省级

15

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地球化学专业外语》课程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冯进来

地球科学学院

校级

16

立足特色、聚焦前沿、实践联动、思政引领:《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

王成龙

地球科学学院

校级

17

面向国家能源安全的地球物理勘探“1433”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王维红

地球科学学院

校级

18

行业特色专业“培根铸魂、研践助教”一流师资队伍培育研究与实践

冯福平

石油工程学院

校级

19

基于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艾立玲

化学化工学院

校级

20

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物理化学(上)》“思专融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陈曦

化学化工学院

校级

21

聚焦“两性一度”:需求引领、创新驱动
的化工分离工程金课建设与人才培养实践

高彦华

化学化工学院

校级

22

“三融合、四协同 ”化学工程与工艺国家一流专业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王雪芹

化学化工学院

校级

23

“铸魂强基赋能——育英才”应用化学专业课程群综合改革与实践

王园园

化学化工学院

校级

24

破壁垒·融产业·赋智能: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有机化学》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苑丹丹

化学化工学院

校级

25

地方行业性高校工程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温后珍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校级

26

教育数智化背景下工程图学课程混合式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徐金超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校级

27

专业驱动 能力牵引 正德创新—新工科背
景下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徐亭亭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校级

28

重融合、强实践、促创新-机械类专业多维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赵海洋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校级

29

油脉铸魂·材智赋能·融创强基——工程材料课程“省级示范至国家一流”阶段性跃迁实践

张茗瑄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校级

30

扎根能源、链接全球:能源高校人工智能专业“校企校校国内外”的协同育人方案

陈雪松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校级

31

能力导向、校企协同—自动化特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张会珍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校级

32

图谱筑基,AI赋能,思政育魂——《离散数学》智慧课程建设创新实践

肖红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校级

33

竞赛驱动AI 融合——高校人才培养能力重塑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杨冬黎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校级

34

面向区域需求导向的土木工程智能建造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卢召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校级

35

大庆精神融入土建能源类专业“思专创”融合育人的新范式探索与实践

王媛媛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校级

36

“三维培养、四链融合、五足支撑”的工商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时迎健

经济管理学院

校级

37

四链贯通·双创赋能-管理类大学生一体化专创融合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薛红燕

经济管理学院

校级

38

电子相关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案设计与实施

付天舒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校级

39

"能力导向-信息赋能"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

罗伟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校级

40

认证引领、能力导向下电子信息工程国家一流专业的建设与实践

吕秀丽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校级

41

赛创融合,强基育人-数学类学科竞赛赋能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郭立丰

数学与统计学院

校级

42

“双金”引领·三阶五维:传统文化课程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创新实践

李德民

人文科学学院

校级

43

·育·赋·润·融:五维一体进阶式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建构与实践

冷翠玲

马克思主义学院

校级

44

“一体两翼四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翻译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乔洪亮

外国语学院

校级

45

普通高校武术课程“二三四五”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贾智丰

体育部

校级

46

“验证性操作”到“创新性育人”:无机化学实验的课程思政转型实践

江泓

新能源与材料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校级

47

“赛创融合、实践赋能”基于地质技能竞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张景军

秦皇岛分校

校级

48

思政引领、产教赋能--移动通信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曾丽丽

秦皇岛分校

校级

49

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李凤升

秦皇岛分校

校级

50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围绕“四个回归”开展多元融合的智慧教学探索和实践

李占友

秦皇岛分校

校级

51

区域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协同共享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高新成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校级

52

行业特色大学“555”双创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王姗姗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创新创业学院

校级

53

项目牵引 ·竞赛驱动 ·数智赋能,产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柳波

非常规油气研究院

校级

54

“三阶四维三级双融”—科研驱动教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李玮

科研处

校级

注:按照学校主页机构设置中教学单位顺序及第一完成人姓氏拼音排序